呼吁重拳打击食品安全谣言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于6月27日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共同探讨谣言传播路径和处理机制,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正确传递信息才能抵御谣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表示,谣言治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击谣言。她举例说,今年浙江温州发现“猪肉钩虫”谣言,当地监管部门坚决不放弃对散布谣言网站、自媒体的举报,与公安、网信办等部门携手治理,最后散布谣言者被行政拘留七天。

 

  “拿起法律的武器非常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碰到谣言主动出击,进行辟谣,把科学的东西传播给大家。”颜江瑛表示,面对信息传播中纷繁复杂的食品安全知识,预防在前做科普,正确地传递信息才能抵御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大监管信息的发布力度,除了每周发布一次的食品抽检信息,科普知识的发布都会配合着风险解读,传递科学知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谣言重灾区

 

  对于目前食品谣言的现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顾宝根深有感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越来越有力,质量安全应该是越来越能够得到保障,然而,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的信心好像没有提高,这形成了反差。”

 

  据顾宝根介绍,通过总结,谣言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属于胡编乱造型,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比如“黄瓜使用避孕药能够引起儿童性早熟”;第二类为夸大事实型,比如去年传出使用乙草胺的消息后,“草莓含乙草胺致癌”等有关草莓谣言很多;第三类是偷换概念型,比如最近微信上面流传的“怎样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东西”;更多的谣言属于第四类无知猜测型,比如“甲醛浸泡蒜苔”、“苹果打蜡”等。

 

  “食品谣言的具体性质非常复杂,只有权威辟谣,才能最大化传播正能量。辟谣的权威性包括传播渠道要权威,也包括内容和主体的权威性。”熊永刚建议,包括政府、企业、网警、消协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建立起一个常态的监测、举报、举证、辟谣、查处机制,让谣言无所遁形。

 

  自证清白企业需建快速反应机制

 

  除了消费者科学知识不足导致的认知误区和正确信息未能及时传播等原因,食品安全谣言部分源于商业利益的不正当竞争。对此,贾先德表示,食品产业的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良心的事业,打造一个好的消费环境,让每一个工作者能够安安心心创新研发,提供好的产品,呈现给所有的消费者,而不是每天东奔西跑,忙着辟谣。

 

  要想打败谣言,最重要的要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视质量安全为生命。只有全行业从自身做起,真正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去除公众的忧虑,人们的不安全感才会消失,众多网络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此外,对于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我们还需要客观评价。不能断章取义或是发布一些片面的信息,必须对真实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后再做评价。作为药食两用的部分中药材品种,我们时常也会看到在加工环节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的报道。无论发这些消息的人处于何种目的,我们在看到后都需要反思。

 

  针对企业第一时间自证清白很难的困境,在应对食品谣言上,企业需有一套科学的快速反应机制,包括全网的时时监控、搜索体系等。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应对谣言的内部管理机制,做好信息档案的留存工作,以应对突发情况。